开展易地移民搬迁审计方案 移民搬迁审计关注重点
- 国内移民
- 2023-03-22 02:49:02
- 11
关于网友提到的开展易地移民搬迁审计方案问题已经作出详细的解释,可帮助你快速了解(开展易地移民搬迁审计方案)的疑问。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
北社乡地处平顺县西部台地,周边北依潞城,西邻郊区,西南与壶关结界。
全乡辖25个行政村,36个自然庄,国土总面积102986亩,耕地面积27414亩,5081户,16085口人。
其中:秦家后等7个村地处西岭沟两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十年九旱,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民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生。
根据上级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充分调研,现申请秦家后等7个村,13个自然庄,117户,417口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具体情况如下:
一、迁出村的基本情况
北社乡共有秦家后等7个村涉及申请移民搬迁,其中秦家后(2个自然庄)整村搬迁42户,125人;西北坡村东头自然庄5户,25人;庄上村北岸自然庄22户,82人;牛家后村西麦、东边2个自然庄8户,38人;东河村新农村、常家后、南岸上、东河4个自然庄19户,71人;集林村后沟自然庄3户,13人;北社村西南沟自然庄18户,63人。
迁出原因:
通过对秦家后等7村的实地调查,实行易地搬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条件落后。
欲搬迁的村民中有117户地处残垣沟壑区,居住地方坡陡、路窄、弯多,天晴尘土飞扬,下雨道路泥泞,大中型货车无法进入村内,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农产品运销难,群众出行难,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和信息沟通严重滞后。
2、吃水困难。
由于地域偏僻,村民们吃水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村民吃水仍靠降水,遇到天气干旱经常缺水,且水源较差,安全用水无保障。
3、居住条件简陋,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需搬迁群众大多住在六七十年代土窑洞或土坯房中,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群众房屋存在窑洞裂缝,房顶梁、掾朽烂,墙体掉土,时常漏雨。
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4、上学就医难,通讯网络难以覆盖。
所搬迁7个村中距周边学校都在3公里以上,远的在6公里以上,孩子上学困难,致使个别孩子因故辍学。
大部分另迁他处觅学。
在医疗方面,群众看病很不方便,缺医少药,有些病常常被耽误,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增加了群众负担,群众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另外,文化生活落后,电视、电话等通讯覆盖不到,与外界沟通困难,而且缺少了解农业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的渠道,导致观念陈旧,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二、迁入地的基本情况
鉴于上述原因和实际状况,通过多次会议,集中群众意见,对我乡秦家后等7个村117户417口人实行易地搬迁,选择移民新区具有如下有利条件。
1、北社村移民新区
(1)地理位置。
北社村新区位于北社村北楼后。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规划功能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符合入迁条件。
(2)建筑规模及占地。
该安置点共规划117户417口人,占地33774.62平方米(50.66亩),能容纳移民搬迁户。
(3)迁建新区的有利条件
北社村是乡政府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①交通条件优越,省道李东线和县道成小线穿村而过,群众出行及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
②水电通讯设施功能齐全。
该村现有5000立方米蓄水池2座,水源来自平顺集中供水工程,可满足4000人正常用水,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供电方面,本村现有500KVA变压器2台,100KVA变压器3台,可保证5000人日常用电。
通讯方面,拥有移动、网通、联通基站各一户,有线电视2000年开通使用。
完全可以满足移居之用。
③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合理。
本村现有集水、电、暖于一体的中学一所,住宿制小学一所。
可容纳1000名学生就读。
图书室、仪器室、操场、食堂、宿舍、电教设备等教学设施齐全。
2011年新建高标准,总面积1775.32平方米卫生院一所和村级卫生所一处,有医护人员14人,床位30张,配有B超、心电图、透视、胃镜、化验等医疗设施,为方便群众就医提供保障。
④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北社乡是文化大乡,村内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可以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设规模内容和资金来源
1、建设规模内容
移民建设项目工程总占地33774.62平方米(50.66亩)。
其中,移民搬迁户房屋及院落建筑面积40.66亩,巷道硬化、绿化、自来水管网、农电线路等公共设施占地10亩,房屋建设标准分为2种户型。
具体如下:
(1)住宅工程:
①建设74套三间两层移民住房,每户占地面积168平方米,居舍建设面积95平方米。
大门、厕所及院落73平方米。
②建设一栋五层单元楼44户,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楼房占地面积1060平方米,院落面积1060平方米。
(2)街道工程:
硬化主巷道250米,宽5米;支巷道180米,宽4米;硬化面积1970平方米。
(3)供水工程:
供水主管道采用50PE塑料管,支管道采用40PE、25PE塑料管,每户安装立管龙头及水表。
共安装供水管道5680米,水表井51个。
(4)配电工程:
架设高压变压器1台,低压输电线路及入户线路5680米,配套入户电力器材118套。
(5)村内绿化:
小区四周种树绿化671米,小公园绿化面积672平方米。
(6)场地平整:
由于现有宅基地参差不齐,需重新进行场地平整。
共动用土石方10000立方米。
(7)地上休闲活动场,地下停车场,占地1512平方米。
2、资金来源
(1)投资预算
项目估算总投资2562.8万元。
其中:建安工程费2547.8万元,其他费用15万元,具体各项工程投资如下:
①住宅工程:74户三间两层楼房,投资1480万元,平均每户投资20万元;
②五层单元楼房44户,投资812万元,平均每户投资18万元;
③街道工程:硬化1970平方米,每平方米120元,需投资23.64万元;
④供水工程:5680米,每米45元,需投资25.56万元;
⑤高低电输配电工程:5680米,电力器材配套118套,需投资95万元;
⑥绿化工程:四周绿化641米,绿化小公园672平方米,需投资20万元;
⑦场地平整动用土石方10000立方米,每立方米16元,需投资16万元;
⑧地上休闲活动场,地下停车场1512平方米,每平方米500元,需投资75.6万元;
⑨其他费用15万元。
我们通过申请国家移民搬迁补助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外,移民住房建设资金不足部分主要由群众自筹,自筹方式是:一是个人少量积蓄;二是农村信用社小额支农贷款;三是亲戚朋友资助和个人与村民相互投工投劳。
方案二: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宁县新庄镇颉家村地处董志塬南端,距县城45公里,镇内自然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全镇还有个行政村,XX个村民小组生活在缺水、少电、无路、信息闭塞,基础设施极端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极差的沟、湾、梁、峁、掌等地方。
这些区域是干旱山区,也是贫困区,这些地区的群众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下,难以摆脱贫困,为了彻底改变他们的居住生存环境,必须下决心实施以工代赈扶贫移民搬迁项目,这对改变生存条件,稳保扶贫成果,促进社会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建设,改变生态环境节约建设资金,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提高人口素质,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扶贫治本之举措。
XXXX
二、项目概况
新庄镇位于宁县西南部董志塬南端,东涉马莲河,与中村分界,西南至泾河之滨,与陕西省长武县、宁县长庆桥镇毗邻,北靠太昌乡。
海拔高度896—1213米,相对高差3170米。
北纬35°20′,东经107°48′。
年降雨量500—600MM,平均气温8.7℃,光照时数2365.7小时,气候温和,光照充足。
全镇共辖24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8616户,总人口36094人,其中农业人口35146人,非农业人口948人,人口窑度每平方公里282人,钱镇总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567亩。
二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提供,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64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元。
粮食总产量14200吨,人均粮食产量XX公斤。
全镇通电户数户,街区及13个村通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受益农户2975户,受益人口13388人。
镇村道路总长52公里,柏油公路8.6公里,砂石路面67.5公里,全镇村村通车、通邮。
7个行政村通上了有线电话,全镇固定电话装机量达到758门,建有3个移动通讯基站。
三、项目区基本情况
1、搬迁原因
迁出区自然村均处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山区,居民基本上都生活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沟、湾、梁、峁、掌等不利于人群生存的地形地貌上。
农户居住极其分散偏僻,水电路基础设施条件极差,经济收入低,极端贫穷,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人口素质普遍低,且呈下降趋势,居住条件落后等。
总之,干旱缺水,无电无路,停息闭塞,上学困难,就医看病难,这些因素是我镇贫困移民搬迁的主要原因。
2、迁出方式
新庄镇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采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
迁出区不留一人一户,使迁出区域能够封山禁牧,植树造林,迅速恢复生态植被。
3、搬迁人员
20XX年计划搬迁人员共XX户,XX人,其中XX村XX组XX户XX人;XX村XX组XX户XX人;XX村XX组XX户XX人;XX村XX组XX户XX人;搬迁人员中老年人XX人,儿童XX人,劳动力XX人。
搬迁人员花名册见附表。
一安置区基本情况
两个安置区共有土地面积XX亩,其中耕地面积XX亩,有撂荒地XXXX亩,复垦土地XX亩。
安置区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作条件好,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区域,学校、医院均有,电视、电话畅通,附爱吃有公路主干线通过,地下水资源能够保证人畜饮水,电力设施齐全,附近有砖瓦厂,水泥预制厂和养殖场,能够使一部分群众就近做工和进行家庭养殖。
也可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接收区大量的可复垦利用土地,人均产粮XX公斤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XX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XXX元以上。
西南门村安置区。
是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青公路经过之地,全村有XX户,XX口人,当地人均耕地XX亩,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可为搬迁农户提供土地XX亩。
周围水电路公用设施齐全,群众基础好,可为移民提供土地XX亩。
四、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为:一年搬迁建家园,两年定居抓收入,三年脱贫又致富。
1、基础设施面。
项目实施后,搬迁移民户均拥有占地亩,居住面积XX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XX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XX平方米的住宅一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
2、完善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
增加校舍面积XX平方米,改造校舍XX平方米,新建卫生所两年,配备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保证迁入农户的子女当年就可以入学教育,群众能够得到医疗保健服务。
3、经济目标:迁入农户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XX元,人均产粮量达到XX公斤以上。
五、建设方案
一人员搬迁方案
20XX年计划搬迁人员共XX户XX人,具体是西南门村安置点接收XX村XX户XX人,接收XX村XX户XX人;颉家村安置点接收XX村XX户XX人,接收XX村XX户XX人。
二安置区建设内容及方案
1、土地开发方案
为了解决迁入区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有保障条件,两个安置点共提供可开发利用土地XX亩,土方量为XX立方米。
主要是复垦旧庄基和平整撂荒地,其中西南门村XX组提供开发利用土地XX亩。
2、供电
为了解决群众照明问题,需对迁入村安装30KV配变2台,10KV线路XX公里,0.4KV线路XX公里,户表工程XX户。
3、道路
计划修建农一级及住宅区道路XX公里,其中西南门安置点XX公里,颉家安置点XX公里。
4、人畜饮水工程
建人畜饮水2处,新打机井1眼,16米30立方米水塔1座及配套设施;建供水房间,检修井XX个,铺设供水管线XX米。
5、卫生所
为了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医疗保健需要,计划新建村级医疗卫生所两年,建筑面积XX平方米,其中每个安置点建设砖混结构瓦房XX平方米,分别设置门诊室、药房、治疗室和观察室。
6、学校
为了使搬迁农户的子女能及时上学,按需要为两个安置点扩建校舍XX平方米,维修改造旧校舍XX平方米,购置桌椅XX台套。
七住宅
通过开发废弃庄基和撂荒地为移民提供农宅基地XX亩,修建占地XX亩的农户住宅XX套,建筑面积XX平方米,修建围墙XX米,并修建大门、厕所、猪圈等。
8、新建XX村村部,建筑面积XX平方米,为砖混结构瓦房。
六、投资概算
一投资概算依据
1、《甘肃省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概算定额》(1996年);
2、《甘肃省建筑工程基价定额》(2000年)居民建筑,水利、交通农电、卫生、教育等有关规定和定额,结合以工代赈项目具体情况编制。
二投资概算
宁县20XX年共建立两个移民点,搬迁移民XX户,概算共需资金XX万元,人均XX元。
其中:基本农田开发XX万元;生产基础设施XX万元;公共基础设施XX万元;建房XX万元;第一生产力补助XX万元;搬迁费XX万元;人员培训费XX万元,;勘察设计费XX万元;项目管理费XX万元(详见概算附表)。
三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来源为:需国家投资XXXX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XXXX万元,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农田水利、道路等方面建设;预算内专项资金XX万元,主要用于卫生所、学校、农电线路等方面建设补助;市级财政配套资金XX万元,主要用于生产生活补助及农民培训等方面建设补助;地方政府及群众自筹XX万元,主要用于移民建房。
方案三: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贫困地区“易地搬迁,无土安置”及农民工公寓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确保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搬迁安置总体情况
(一)搬迁安置范围及对象
金城江区、罗城县、环江县、南丹县、天峨县、东兰县、巴马县、凤山县、都安县、大化县等10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在0.5亩以下,而且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或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农村人口,以及生活相对富裕,相对具备发展潜力,有创业能力和就业条件的农村人口。
(二)搬迁安置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以县为基本实施单位,实施县内或乡镇范围的搬迁工程,并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方式,依托县域经济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按“无土安置”的模式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一是依托县城周边城郊结合区域进行搬迁安置;二是依托小城镇发展,结合乡镇扩容的需求进行搬迁安置;三是把居住环境分散、生态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状况较差的农村人口搬迁安置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
(三)搬迁安置任务
2012-2020年,全市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约3.3万户15万人,同时吸引部分生活相对富裕、相对具备发展潜力、有创业能力和就业条件农村人口搬迁到乡镇、县城或项目园区周边,涉及总人口预计达6万户30万人。
“十二五”期间(2012-2015年),全市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17208户81450人。
其中:
2012年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5577户26140人;
2013年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4338户20451人;
2014年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3688户17744人;
2015年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3605户17115人。
(四)资金筹措
“十二五”期间(2012-2015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需要进行住房及附属设施、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土地开发和调整、水利渠道、入户沼气池及通电项目建设,共需投入资金20亿元左右。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计划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五部分筹措。
二、各县(区)“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
(一)金城江区
1、搬迁安置任务
2012-2015年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579户2456人。
其中:
2012年搬迁安置258户1106人;
2013年搬迁安置122户557人;
2014年搬迁安置104户411人;
2015年搬迁安置95户382人。
2、主要建设内容
房屋建设:2012-2015年共需搬迁579户2456人,按照户均120m2的标准计算,以砖混结构为主,共需建房69480m2。
人畜饮水:安置区要达到农村安全饮水的标准,概算共需新建人畜饮水45处,其中蓄水池830m3,输供水管道47.34公里。
道路建设:新建泥结碎石乡村公路18.8Km,按四级下限路面设计;安置点的屯内道路硬化46666平方米。
沼气池:为解决搬迁贫困户的生活能源问题,结合条件适宜与群众需要,共需新建沼气池249座。
通电工程:400V低压输电线路架设30.5公里。
由于金城江区实施的都是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采取的是屯内安置方式,可以利用原来的公共基础设施,不需要配套建设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3、资金筹措
(1)资金来源
估算总投资12446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560万元,占12.5%;地方配套投资352万元,占2.8%;整合其它资金及搬迁群众自筹资金10540万元,占84.7%。
(2)资金投向
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中央补助投资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等,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二)环江县
1、搬迁安置任务
2012至2015年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985户4324人,其中:
2012年搬迁安置235户1024人;
2013年搬迁安置275户1200人;
2014年搬迁安置250户1100人;
2015年搬迁安置225户1000人。
2、主要建设内容
新建住房及附属设施107250平方米;农田水利设施42公里;修建通村公路46公里;卫生院1000平方米;村级公共设施8600平方米;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生态建设项目。
3、资金筹措
(1)投资来源
“十二五”期间,环江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投资9700万元,其中,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015万元,整合中央相关支农投资1200万元,中央扶贫资金860万,地方政府投资48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40万元。
(2)资金投向
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中央补助投资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等,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三)罗城县
1、搬迁安置任务
2012至2015年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3677户16988人,其中:
2012年搬迁安置1277户5788人;
2013年搬迁安置1000户4500人;
2014年搬迁安置800户4000人;
2015年搬迁安置600户2700人。
2、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住房和附属设施面积145600m2,其中住房建设面积89600m2,附属设施建设面积56000m2。
改扩建农村公路94km;新建人饮工程25处数,解决移民饮水人口1120户4790人。
新增或恢复灌溉面积1300亩,中低产田改造1000亩,修建渠道67km,田坎硬化等工程,开发和调整农田面积500亩。
新建沼气池800个,容积6400m3。
3、资金筹措
(1)投资来源
“十二五”期间,罗城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投资50000万元,其中,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8000万元,地方政府投资2000万元,国家、自治区财政扶贫配套资金50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5000万元。
(2)资金投向
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中央补助投资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等,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四)巴马县
1、搬迁安置任务
2012至2015年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1972户9492人,其中:
2012年搬迁安置863户4366人;
2013年搬迁安置429户1945人;
2014年搬迁安置322户1466人;
2015年搬迁安置358户1715人。
乡镇易地搬迁方案
根据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政策要求,
编制我镇
XXX
村易
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XXX
镇地处
XXX
县西南边陲,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
66
公里,
全镇辖
13
个行政村,
122
个居民组,
15735
口人,耕地面积
7377
亩,人均不足
0.5
亩。境内山大沟深,坡陡路窄,是
XXX
最有代表
性的深山区贫困镇。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群众地处偏僻,
居住分散,
交通闭塞,
生存条件恶劣,
特别是深山区的涧北沟、
毛庄、
莫家营、
木庄、河南、壮子沟等村,半数以上的群众人均耕地不足
0.4
亩。
由于居住在高山且十分分散,
修路、
引水、
架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难
度大且效益差,普遍存在着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看
电视难、上学难、就医难等“七难”问题,严重制约着全镇经济社
会的持续、快速、和谐发展。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干群共同努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使
人民群众的生存、
生产、
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整体面貌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
2003
年以来,我们按照“搬的出、稳得住、
能致富”的原则,先后成功实施了王店沟、王店、漂池
3
个移民搬
迁项目,
共集中搬迁群众
171
户,
599
人,
群众在搬迁点安居乐业,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项目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但是,
由于受资金的制约,
我们的移民搬迁步伐仍然不大,
目
前仍有大批群众分散居住在深山区的各个角落,仍在经受着没水、
- 2 -
没电、没出路、没通讯设施、没学上甚至有病没处看等折磨,对这
一部分群众,
如果我们仍然坐视不管,
势必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
形象,
影响以人为本方针的落实,
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影响和
谐社会的构建,
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势在必行。
该项目建成后,
将从
根本上缓解深山区人多地少的矛盾,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对促
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十
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项目区选择和安置地基本情况
(
一
)
、
项目区选择。
坚持以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政策为
依据,
紧密结合我镇实际,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项目建设,
积极创
新机制,
拓宽投资渠道,
扩大项目资金投入效益。
坚持以改善深山
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群众收入为目的,
以自然条件恶劣、
生存难、
脱贫难的贫困户为重点。
在具体实施上采取移民搬迁与城
镇开发相结合、
移民安臵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项目建设与招商引
资相结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
二
)
、
搬迁标准。
为充分体现出党的移民政策优越性,
依据以
下标准:
1
、人均纯收入在
2000
元以下。
2
、人均耕地在
.
3
亩以下;
3
、无其他开发利用资源;
4
、移民有外迁意愿。
(
三
)
、安臵地的基本情况
按照全镇的搬迁规划,
2009
年度搬迁安臵地位于
XXX
村一组,
镇党委、政府在
XXX
村召开群众大会,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 3 -
做通了群众工作,该组群众同意把
XXX
村土地出让给搬迁群众。
迁入地的优越条件:
1
、该村水、电、通讯、文化、卫生等公
益设施健全,能够便利搬迁群众的各种生活需要;
2
、位于
XXX
村
的村委会所在地,人口居住集中,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是全村的
文化中心;
3
、
XXX
村与
XXX
镇镇区相连,人口居住密集,经商、
务工均十分便利,
并且有部分企业及加工业,
对迁入群众的劳动就
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且能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有长远开发价值;
4
、该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工作思路清晰,广大村民积极支持搬
迁扶贫工作;
5
、
XXX
村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311
省道横贯
XXX
村全
村,
老灌河水资源丰富,
优良的交通条件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6
、可为移民户提供一定的基本农田和坡耕地,
保证群众的生活所需。
7
、
当地有栽培食用菌的成功经验,
先后涌
现出了一大批食用菌大户,可以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
四
)
、安臵方式
本次易地扶贫搬迁实行政府引导、
迁民自愿,
分散搬迁、
集中
安臵的方式,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房。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安臵移民
90
户
350
人。为完成搬迁,需要征用建房用地
21.1
亩,
建房
90
套,
建筑面积
9450
平方米,
需埋设引水管道
1500
米,
架设农电线路
1
公里,
建设道路
0.76
公里,
小区硬化
4580
平方米,
架设通讯线路
1000
米,铺设下水道
700
米。
本文链接:http://emigrant.cc/html/guonei/10648.html